涡阳论坛

搜索
涡阳论坛 首页 最新资讯 查看内容

涡阳铁臂哥:“有点过了,真想赶紧结束”

2013-6-15 16:42| 发布者:驿动的心| 查看:345| 评论:13

摘要:  还原 很自然地伸手一接 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A □本报记者 李大鹏 蒋兴保这个名字,已为烟台、山东乃至全国人民所熟知。5月26日,蒋兴保徒手接住从4楼坠落的邻居,被誉为“最美托举哥”。但“托举哥”也有烦恼,那就 ...
  还原 很自然地伸手一接 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A
□本报记者 李大鹏
蒋兴保这个名字,已为烟台、山东乃至全国人民所熟知。5月26日,蒋兴保徒手接住从4楼坠落的邻居,被誉为“最美托举哥”。但“托举哥”也有烦恼,那就是被过度关注了。5月27日开始到6月上旬,烟台及安徽多家媒体接连对其采访,甚至派记者赶赴他的老家探访。他救人前的平静生活完全打破。面对媒体的“狂轰乱炸”,他既感谢又抗拒。记者追溯蒋兴保“成名”前后,为你还原更真实的蒋兴保。
□延伸阅读 忙时在老家种地 闲时来烟台收废品
B
救人那天,也就是5月26日早晨7点多,蒋兴保照常起床、吃饭。恰好那天没人找他干活,他便骑着收废品的三轮车在烟台市里到处转,一上午颗粒无收,中午回家吃完饭,休息一个多小时。下午又接着出去,收了几十块钱废品。晚饭过后,他和家人一块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上9点,他便早早睡下。
两个半小时后发生的事,让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没有这件事的发生,他的生活也许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5月26日晚上11点30分左右,大雨如注,蒋兴保住的那一栋老居民楼里传来一名男子的呼救声。急促的声音惊醒了住在这栋楼地下室里的蒋兴保,他穿着裤衩就跑到门口。
蒋兴保仰头一看,4楼的阳台外,一名男子双手紧紧抓着窗沿,几乎就要掉下来,火苗和浓烟不断从窗口向外冒。
“我心想火大成这样,没法上去救他啊!”蒋兴保看男子快要撑不住了,便下意识地伸出双手。男子落到2楼时,被阳台挡了一下,然后砸到蒋兴保的左肩,又重重地砸到他的双臂,之后两人双双摔倒在地。
坠楼的男子除了有点烧伤外,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蒋兴保则被诊断为左内踝骨折。
对住在4楼的这个邻居,蒋兴保只是感觉有些眼熟,两人从没有打过招呼。蒋兴保说,当时很自然地去接,但是接到手那刻是真痛,脑子一片空白,“就像现在接受这么多采访,脑子轰轰的。”
感受 一方面真心感谢 一方面陡生抵触
1977年10月24日,蒋兴保出生在安徽省涡阳县石弓镇,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在村里念完小学,接着在附近村里上完初中,“学习不好,没考上高中。”15岁那年,蒋兴保离开校园,之后到很多地方打工。
22岁那年,蒋兴保成家,两年后有了第一个儿子,现在12岁。“媳妇还想要个闺女。”就这样,蒋兴保的小儿子如今也6岁了。
蒋兴保村里的乡亲们说,因为家里穷,蒋兴保的父母很早就在外面捡废品过生活。2007年,蒋兴保从老家来到烟台,跟着父母也做起收废品的生意,还干过搬运、装修的活。蒋兴保和父母、叔叔住在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室里。
但他并不是长期在烟台。“忙了就走,闲了就过来。”蒋兴保说,每年6月份要回老家收小麦、种黄豆,再过几个月要回去收黄豆、种小麦。在安徽和烟台的时间基本上对半分。“有次家里盖房子,一年没来烟台,想孩子时也回家。”
今年正月十九,蒋兴保又从安徽坐火车来到烟台。
本报记者 李大鹏
从5月27日开始到6月上旬,蒋兴保身边除了母亲和主治医生,出现得最多的就是媒体记者,换了一拨又一拨。
起初,只有本地媒体记者在病房内采访蒋兴保。在这期间,他就曾让本报记者关上病房门单独说,自己就是个普通人,做了一点小事,能不能不让更多媒体来采访了。
随着媒体记者越来越多,蒋兴保的情绪也有起伏。在一次接受安徽两家电视台采访结束后,他直接将房门关上休息,明确传达出不想接受采访的信号。
医院期间,媒体轮番“轰炸”,蒋兴保用着差不多的话回答差不多的问题,这一切他还能忍受。令他难以接受的是,有记者开始前往他的老家采访。
5月29日开始,安徽和烟台多家媒体分别派记者前往安徽阜阳,采访蒋兴保的妻子。为了让身在阜阳的妻儿平静地生活,当天,蒋兴保两次致电安徽那边的记者,要求记者承诺不将家人的住址告知他人。一家媒体记者经过“突破”,也于29日晚上10点左右见到了蒋兴保的妻子,但被要求不能拍照和录音。5月30日,另一家媒体记者再次赶往阜阳市,蒋兴保妻子的手机已经关机。蒋兴保说,妻子去外地参加亲戚婚礼了,后来也一直没让妻子开机。
对于抵触记者去老家采访,蒋兴保的母亲道出了苦衷:“不想让你们写,不想让拍照,怕老家人都知道——收破烂的跟要饭的一样,名声不好听,收破烂是档次最低的,谁能瞧得起收破烂的?”蒋兴保也说,老家人很少知道自己一家在外面收废品,“面子上有点那个。”
6月5日晚上,谈起这些,蒋兴保说,还是很感谢媒体记者,帮助自己解决医疗费,也让很多人看到报道后来看望自己。“记者也不容易。你们来了,配合你们,让你们满意。”“白天记者在这,睡不着,面对采访,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想尽快结束,回归自然,现在有点过火了。”
□动态 兴保今回 老家养伤
14日,蒋兴保出院,回到在烟台的住处。 见习记者 韩逸 摄
过度宣传会让感动打折扣
□专家说法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齐爱军通过本报对蒋兴保一直保持关注。齐爱军认为,对蒋兴保的报道有点过。
齐爱军说,正面宣传过度就会形成“消费感动”,这种宣传把被采访对象作为一个商品推给社会,会使得感动打折扣,会稀释宣传要达成的效果。
此外,过度采访容易对被采访者或当事人造成伤害。“尤其是老百姓,对自己的权利没有很强的保护意识,也没有应对媒体的知识储备和心理预期。”“记者有采访权,人家也有不接受采访的权利。媒体人应以正当、适度、合理方式,取得采访资料。但是有的记者往往忽略被采访人的权利,使得采访不专业。”
“采访的时候容易形成重复采访,不能够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心灵。面对好几拨人,天天重复那几句话,很容易让被采访对象形成心理负担。”
本报记者 李大鹏
□记者 侯艳艳 报道

本报6月14日讯 13日,蒋兴保从解放军第107医院出院。14日上午,他就买好了返回安徽的火车票。15日,他将踏上回家的列车。
13日上午,蒋兴保出院后返回到烟台的住处——鸿泰装饰材料市场南侧一栋居民楼的地下室。仅有10平方米的地下室阴暗潮湿,空气流通差,不利于脚伤恢复。蒋兴保决定回老家休养。“老母亲上了年纪,不能每天照顾我,还是回家养伤比较好。”蒋兴保说,现在家里的农活都忙完了,妻子闲着正好可以照顾他。
蒋兴保说,15日中午12点多,他将乘坐从威海发往汉口、经过桃村的火车,在安徽阜阳下车。“明天家人会把我送到桃村,我自己坐车回家,到老家后妻子会到车站接我。”
未来 以后不打算再收废品 担心好事做得不够多
C
出院以后,蒋兴保听医生说,还要休养半年左右。蒋兴保说,未来不打算收废品了,想做点小生意。“做点小吃喝的生意,也没啥大本钱。”蒋兴保的母亲说。
前几日,蒋兴保想做小生意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安徽首善”张艺冬给蒋兴保打电话问他,是不是想开饭店,可以给他找个门面。“不想接受别人的帮助,想靠自己的努力。”蒋兴保说,安徽商会那边给他安排保安的工作,也被他拒绝了。
他现在有个担心是,自己将来好事做得不够多。“做善事得有点底子,我有两个小孩,将来好事也能做一点,不过不能做那么大的。”蒋兴保说,自己不可能像张艺冬、陈光标那样,因为自己能力有限。
他也担心现在媒体把他说得这么好,以后老家谁有困难了,自己没法帮忙,心里会过意不去,乡亲也会有看法。
兴保正能量 一天被转3000次
13日晚,由阿里公益联合齐鲁晚报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发起的“天天正能量”宣布获奖结果,由齐鲁晚报推荐的“破烂王”蒋兴保的故事获得“天天正能量”一等奖,蒋兴保获得正能量奖金1万元。此外,网友每在新浪微公益上转发一次,蒋兴保就将额外获得1元资助,直至金额累积至1万元。
记者14日18时从新浪“天天正能量”官方微博了解到,短短一天时间内,已有3000多名网友争相转发蒋兴保的事迹,以表达对他的“万分敬意”。


(来源:齐鲁晚报)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康玉铭 2013-6-15 16:48
引用 康玉铭 2013-6-15 16:49
正能量
引用 赵四海 2013-6-15 16:56
好样的,好人也有烦恼,祝福。
引用 无心 2013-6-15 17:11
铁臂哥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有如此淡定的心态,让人敬佩啊
引用 史进 2013-6-15 17:29
引用 漫步云端 2013-6-15 17:45
为涡阳人民争光,为老子故里添彩!
引用 老子家乡人123 2013-6-15 21:06
醋酸盐咸很正常
引用 子旭 2013-6-15 23:16
引用 酒鬼 2013-6-16 17:54
致敬!好人好事多宣传。
引用 吴伊涵 2013-6-17 09:03
不错不错,好人还是很多的
引用 冰雪男孩 2013-6-17 09:28
人家也是个平凡的人   不在再去打扰人家平静的生活了
引用 pjh 2013-6-18 14:33
支持,好人平安
引用 乔克尔 2013-6-18 14:42
到底为止。

查看全部评论(13)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