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论坛

搜索
涡阳论坛 首页 最新资讯 查看内容

谷水春常在 道祖渊源深

2013-4-1 16:01| 发布者:值班编辑| 查看:908| 评论:15|原作者:驿动的心

摘要:谷水春常在道祖渊源深——2013年春徒步武家河寻道家文化之根有感! 从天静宫徒步武家河至张老家,寻道祖文化之根是我们办公室一直想做的事。初春,暖暖的阳光透出火红,高大巍峨的天静宫,碧波涌动的武家河,空灵辽 ...
谷水春常在  道祖渊源深
——2013年春徒步武家河寻道家文化之根有感!
1.jpg
从天静宫徒步武家河至张老家,寻道祖文化之根是我们办公室一直想做的事。初春,暖暖的阳光透出火红,高大巍峨的天静宫,碧波涌动的武家河,空灵辽阔,我们踏歌而行。在天静宫西侧油亮的麦田里,地质勘测队正忙着勘测古代天静宫遗存。据悉周边四公里均有遗存,这正好符合史料记载:天静宫“食邑三千亩,道士三千人,香火繁盛,规模宏大”之说。
(一)巍巍天静宫  万古永相存
天静宫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之地,建置在老子出生地涡河与武家河交汇处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郑店村是道祖老子的家乡,母亲因食李子而孕,生下老子,故老子姓李。因老子出生时,万鹤翔空,九龙沐浴,龙出之处皆成九井。故现在涡阳天静宫依然有九龙井和关于流星园的美丽传说。道教祖庭天静宫,始建东汉末年,唐宋时鼎盛,建筑辉煌,风光秀丽,环境清幽,三面环水,蔚为壮观,堪称中华道观之最。明清时期,殿宇宏深,规模整丽。清末战乱频仍,天静宫屡经兵火毁坏,加之洪水肆虐,殿宇日趋颓废,后人留下“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前剩石牛”之叹。
司马迁《史记•老子祠》说:“老子者,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也。”《后汉书•郡国志二》注“春秋时曰相,有赖乡。”东汉陈相边韶奉旨在东汉延熹八年(165年)所建的老子庙碑文中说:“老子,楚国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东晋伏滔《北征记》曰:“有老子庙,庙中有九井,水相通。”《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曹魏黄初三年《修老子庙诏》也称:“涡水北有老子庙。”《水经注》说: “涡水又东南屈,迳赖乡西,谷水注之……谷水自此东入涡水,涡水又北,迳老子庙东。”此后,《大明一统志》、《大明中都志》、《大清一统志》、《涡阳县志》均明确记载老子庙,元代改为天静宫,后又称太清宫,在亳州东60公里流星园。据元至顺三年张起岩碑文称:“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原有圣母殿,遗址尚存。”有关史籍如南朝刘义庆〈幽明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隋代薛道衡《老子碑记》、唐李泰《括地志》、明代方震孺《重修涡阳天静宫碑》等均指出老子故里有九井,九井相通这一显著标记。
其中,《水经注》不仅指明老子故里在涡水之北,而且还在谷水入涡处附近,而涡阳天静宫恰位置于此。东汉恒帝永兴之年,长沙王阜所撰《李母冢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北倚龙山,西临涡谷二水。老子故里在亳州之东,老子生于曲涡间。“曲涡”究竟是在何处?曹丕《临涡赋》中作了间接回答:“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鱼颉颃兮鸟逶迤,雌雄呜兮声相和,萍藻生兮散茎柯,春水繁兮发丹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至谯,曹丕三弟兄随父亲曹操一起拜祭了祖坟,上完了坟又开始乘马游览。经过东园,沿着涡河岸边而行,在高树荫凉下徘徊,停马以鞭为笔书于地,写下了这篇《临涡赋》。不仅告诉我们曲涡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告诉我们涡河灿烂妩媚,萍藻相生,春水繁盛。
1991年、1992年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在老君殿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资料表明:老君殿区文化层厚1•8-2•4米左右,大体可分8层。第1层为表土层。第2层为清代层,出土“大清年制“款识的青花瓷等。第3层为淤土层,系黄河泛滥层。第4层为明代层,内含有“大明年制”款式的青花瓷片等。第5层为淤泥层,系黄河泛滥层,且土层较厚。第6,7,8层为宋元文化层,内含大量的粗白瓷碗,影青和兔毫瓷片,宋代钱币建筑构件等。唐代文化层堆积见于发掘区南部,出土有莲花瓣圆瓦当,板瓦和黄釉粗瓷碗。遗址还发掘出土了一批汉至六朝时期的建筑遗物,有萝格纹、乳钉紋、几何形纹、绳纹砖、板瓦、莲花瓦当以及“大吉祥”阳模文字砖。这些建筑及其构建的发现,表明汉至六朝时期老君殿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
同时在流星园旧址上,共发现9眼古井,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其他8眼井,始建春秋,曾经汉代、宋代重新修筑。
为纪念一代圣哲,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建设道教圣地。1993年,涡阳县接受台胞马炳文先生的巨额捐赠,对天静宫内的建筑逐一进行修复,再现昔日风采。老君殿,坐北朝南,9开间,面阔47米,殿高23•75米,因老子为孔子之师,略高于孔庙,立于两米高的崇台上,堪称全国道观第一殿。殿内巨型老子青铜塑像居中,两侧为无上真人尹喜和东华帝君王玄甫。老子像高5•5米,重6吨,为国内最大的铜像,殿内藏有赵孟頫书迹《道德经》石刻,整座天静宫建筑,按宋朝规制修复,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成为道家文化旅游中心和海内外道教徒心中圣地。
作为老子文化办工作人员,怀着对道祖的虔诚,沐浴煦暖的春光,告别勘测队从天静宫前的武家河北岸,向西缓缓前行。

2.jpg
(二)悠悠武家河  曲涡一脉新
武家河,又名雉河。在涡阳天静宫外面,出门即可望到,也就是《水经注》记载的谷水。古之谷水,自北而南,再折而向东,注入涡河。有九曲十八弯之称。自然弯曲的河道,形成了妩媚多姿的“武河湖”、“卧龙潭”、“鸳鸯湾”、“桃花岛”等奇特的谷水景观。相传武则天到天静宫祭拜老子的时候,不满老子庙成为李家祠堂,遂赐谷水姓武,后当地人即称谷水为“武家河”。郦学专家陈桥驿沿涡河和武家河认真考察后,确认武家河就是谷水,老子出生地就在涡阳,并诗云:“天静九井皆得之,道统源头豁然出,涡水长流道长在,老子故里就在此。”“川渎播迁古今多,郦书从来费揣摩。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第一首为老子故里在涡阳定位,第二首为武家河正名。
陈桥驿回杭州后,次年一月作《<水经注>记载的淮河》一文,再一次申述了“谷水就是武家河”的结论:“我在5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到涡河沿岸作了一番考察,由于为了与老子古迹相比勘,所以我重点选择了《水经注》记载的谷水。谷水是郦注重名很多的河流,仅在淮河水系中,《颍水》、《渠水》、《阴沟水》、《淮水》四篇都有谷水,我考察的当然是《阴沟水》篇中的谷水。此篇经‘东南至沛,为涡水’注中说:‘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注文没有记及谷水发源何地,仅知其在襄邑县东接纳支流涣水,然后流经承匡城而注入涡水,说明谷水是一条流程相当长的涡水支流。因此,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此水的流程播迁当然是很可能的,但肯定不会完全湮废,被其他河流袭夺的可能性也不大。为此,我在安徽涡阳、淮北、亳州、河南鹿邑等地作了几天考察,对这一带的涡水支流都作了查勘。通过自然地理(河流流向、河床、河谷阶地等)和人文地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的老子故迹),得到了《水经注》谷水就是涡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的结论。”
陈桥驿教授的考证,给我们很大启发。“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陈老的“九井”定老子生地,这是最简便,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说老子出生地在涡阳“九井”是第一证据。“九井”为涡阳独有,其他地皆无。有“九井”就证明武家河是谷水,有“九井”就证明天静宫是老子出生地。涡阳如果“九井”不存在了,能证明老子故里的出生地就将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我县研老专家杨光老先生,曾满腔热情地对陈桥驿教授深怀敬意,道出每个涡阳人感激的心声:“感谢陈桥驿教授指点迷津,涡阳九龙井的幸存是千幸万幸、万千之幸啊!”
踩着脚下哺育道祖文化富饶的土地,凝望碧波荡漾春光的武家河从西向东默默流淌,遥想道祖出生时九龙破土而出,为道祖沐浴情景,之后龙出之处皆成九井的画面——老子上善如水的深邃全都溶化在一波一波的清澈里。在那波光粼粼的深邃中,我似乎看见道祖博大胸襟和巍峨的身影。一条初春的银蛇舞动窈窕的腰肢,顺着河堤逶迤消失在草丛,远处一只白鹤煽动轻盈的翅膀,从河心飞升,越过河面倏地盘旋,旋即飞起,轻盈落入河堤,稍作停留,凌空而翔至武家河上空,精彩的演技瞬时惊呆了岸边悠闲的鸭鹅,仰慕喝彩,扑哧双翼,惊讶齐鸣……这只美丽的白鹤兴奋调转方向,直向我们欢歌而来,像热情主人迎接远方而至的客人,又像等待久别相约的朋友,也许是期待同行,也许是同喜同贺蛇年初春的美丽,也许是共同感悟武家河静静流淌的深邃;近了,近了,她飞跃我们头顶的几十米高空,没有掉转方向,却沿着碧波荡漾下的武家河,奔道教祖庭天静宫!我们都被这初春的灵性惊呆了,展望着,联想着,议论着:“这是金龙舞动的新春,这是白鹤亮翅喜庆的新年!”太上老君出生时万鹤翔空,九龙沐浴奇景仍回旋脑际。
武家河九曲十八弯,弯弯若龙形。自古凡风水宝地,皆有灵性。大家认为这是道祖老子在向我们显示神灵,这是道祖老聃在鼓励我们继续前行。田地里青青的麦苗,岸边空旷的草地,堤岸上鹅黄的倒影,鲜亮银色的花儿,笑脸盈盈盛开着。同行的子平姐,即刻端起相机摄下这道美丽的景,年轻的小梁正欲采撷,研老专家王振川半玩笑道:“路边野花不要采,帅哥采了也白采!”笑声、喜悦弥漫静谧的初春的苍穹,静静东流的武家河,渐行渐远着上古的老聃洒脱的身影,似乎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过往和曾经,还有那一段段扑朔迷离的故事和深邃的历史。
村庄依稀在煦暖的季节里,古老的宋庄伫立眼前。恰遇几位村民,他们认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游客,热情的告诉我们:这条河,名字叫武家河,当地人称小子河,是道祖老子幼年玩耍嬉戏,晚年沐浴休养的地方。这苍翠高大的树木均是道祖的化身,是其神威所在,并指点我们,仔细观察那高大的树木。哦,你看:这奇异古老的枯根部竟奇迹般发出新芽,长出枝叶,茁壮成长为又粗又壮的新树,不正展示道家文化在谷水边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吗?!
河对岸是忙碌打沙的船民,还有悠闲的垂钓者,他们皆停止工作,惊喜地向我们这群道祖的虔诚者投来诧异的目光。对面的村庄是梁园。梁园可是个古老的村庄,上海研老专家的王振川老先生认真讲叙“北走梁园”的故事。史料记载,隋朝薛道衡撰《隋•老子碑记》言老子祠,明代方震孺关于天静宫和老子出生地石碑的文字记录,均有“苦、相之两城,绕涡谷之二水,芒田柳路,北走梁园,沃野平皋,西连谯郡”,这两者与《大明一统志•凤阳府》中记“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尊奉之,元至顺三年重建张启岩撰碑”及《大清一统志•颍州府志》中“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相传老子生于此,宋天禧二年(1018年),盛度撰天静宫碑文。”内容记载均一致,同时《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四十八,也有记载:“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基址犹存;有元张启岩撰碑。”目前这些残碑,均保存在天静宫东侧东岳庙内。


3.jpg
(三)赤松従逰处  僕射话当今
  老子庙“谷水”(真名姓曹,年轻帅哥,我们又喊他小曹,谷水是其网名。)领我们穿越一片树林,专门去看两块年代久远的石碑。石碑静静立在河岸,字迹完无。这时,一只打沙船驶来,牛主任久久不忍离去,便询问打沙的船民,船民告诉我们:他们成年打捞沙粒,经常捞出古代砖瓦片,和陶瓷器皿,还有断碑。刚一转身,一片桃林、一处面南背北的低矮的砖瓦房,安逸不远处。唐代大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中著名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忽让我感受至深,房舍占地一亩左右,舍前花木丛生,清静幽雅,在妩媚阳光下伴着美丽的武家河,毫无孤寂之感。我们踩着脚下软绵绵的沙粒,漫过打沙船来到房和桃林西侧。办公室牛主任告诉我们,去年曾在此地发现 “孤身鹤发悲仆射”的一块石碑。大家好奇追问“仆射’何意?!
牛主任说:“仆射是中国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名称,相当宰相职务,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此后不再有仆射之官名。”我们不禁惊叹那宝贵的碑石所承载的历史,所以都不自主向桃林走去。突然,研老专家王振川指着池水边,惊奇地喊道:“那是碑,那一定是一块石碑!”大家都急忙飞奔过去,恰好碑旁还有一个刷子,王振川老师急忙捡起刷子,蘸着池水刷将起来,石碑字迹逐渐清晰,显示“赤松従逰”四个大字。
牛主任激动地接过刷子,边刷边向我们解说,“赤松従”即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秦汉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曾服用水玉这种药物袪病延年,并把这种方法教给神农氏。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我们为牛主任的博学而折服,以前在网络玄幻小说《搜神记》《蛮荒记》中也曾读过关赤松子的故事。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曾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
王振川怜惜地从牛主任手中接过刷子,边刷边补充说:赤松子不仅是中国道教中一位重要的神,而且是中国道教中最浪漫的神。因为自周朝开始,每个朝代,他们均出现一次。有人说是道祖老子和女娲的化身。汉代张良极为崇拜赤松子,并尊奉为老师。而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西汉名臣张良在辅助刘邦建立政权后,为保全自己,功成身退,对汉高祖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仔细观察辨认后,他们果断说:“这残碑和去年发现的残碑石质一致,是同一时代书撰。”若如此,这碑真不同寻常了!仅就字面意思可知,这一定是宋代以前的碑石。既然“仆射”是古官名,宋以后废用。暂且不论这“孤身鹤发”者究竟是不是当时的宰相,但最基本的信息显示:这碑非宋以后所属。既然是宋朝以前的,那至少也有上千历史了。何况那赤松子还是传说中掌管风雨的神,当为历代所推崇,否则大将军张良功成名就后,绝不愿随其而去。仔细揣测这眼前的碑还定有玄妙,必有许些无人知晓的文字。王振川老师不甘心的仍继续擦拭,大家各淡自己的看法。因为赤松子作为主管风雨的道家神仙,世人皆崇敬;而汉代张良更甚,所以首先认为是纪念汉代张良和黄石公。因为两残碑合起来即是一句绝妙的上联:“赤松従逰孤身鹤髮悲僕射”那下联有没有张良和黄石公呢?又是谁为张良和黄石公树立的呢?那会不会比张良和黄石公更著名的隐居于此的官员呢?他会不会是纪念道祖老子或其弟子尹喜呢?会不会是纪念上古主管风雨道教浪漫神仙赤松子的石碑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但不管如何推测联想,我们将仅存这两块残碑合起来,意思就明朗了:上古道教神仙赤松子自周朝开始隐遁出世,涡阳天静宫是道祖老子出生的地方,他会不会隐居于此,也许是后人因崇拜他,在道祖故里所在的地方树立这块碑石;也或许,一位官居为 “仆射”官员,或官场失意或思想超越,孤身追慕道祖研道修行于此,当地人因敬仰或悲悯其身世,故立碑勒石纪念。
此两者,应当属情理之事,然而石碑终究是宋代以前哪个朝代的,而眼前有没有更精确的残存,我们只好继续寻找。结果又发现一块残角,散落在不远处,仔细察看没有字迹,和前面的残碑一起被都被抬到桃林边屋舍前。很快王振川请天静宫小道童,一起拉回天静宫东岳庙老子博物馆保存。

4.jpg

(四) 父子桥畔立  沧桑叙前尘

大约十点半钟,我们终于来到距天静宫和张老家路程相当的父子桥。昂首阔步踏上父子桥,春风轻抚我们的面颊,携手捻军首领张乐行故居张老家,信心更十足了。
父子桥,是连接武家河和洪沟的一条支流,得名古老的陈庄。清朝末年,陈庄老陈,见交通不便,便开始修一座桥,不料病逝。其子小陈为完成遗愿,捐出所有家资,当地人为纪念他们故名父子桥。站在父子桥上,遥望延伸在武家河上的这条支流,当地人还叫拄杖沟。传说是老子拐杖画地而成。
《颍州府志》记载:“拄杖沟,经太清宫前,俗传老子拄杖画地,故名。”代代相传,老子的拐杖是张果老的毛驴所变。某日,八仙聚会义门集,张果老把毛驴栓在涡河岸。一只猛虎飞驰而来,毛驴见状十分害怕,挣脱缰绳就跑。漫过武家河至耿皇寺,然后折回身沿武家河又一路跑来,见老虎没撵上便化作拐杖潜伏草丛。老虎见了撵了半天的毛驴,竟是一只不起眼的拐杖,叼起向道祖老子家乡方向慢悠悠而来。恰遇道祖老子,老虎惧怕把拐杖丢下,一溜烟越过涡谷二水直奔西方,一口气跑到距天静宫五十多里外的地方才停下。回头一看一群狐狸跟随,吓得魂飞魄散,一倒地没气了。原来这老虎是道祖老子青牛所化,因偷喝老子炼的仙丹,威力大增,想吓唬一下张果老的毛驴。狐仙怜惜青牛为其护驾,不料会有如此结果,悲伤的狐仙化作美女守护。这时一个彪形大汉出现,帮助安葬了老虎,还搭建屋棚和狐仙一起留守。自此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彪狸舖”,即现在的涡阳县标里镇。而老虎所过的地方也成了沟壑,即从天静宫南大王店注入涡河的胡沟。因“虎”“狐”均谐音,所以当地人就称“胡沟” ,而道祖捡起拐杖,拄着返回,拐杖经过处也成了沟壕。直到现在,除父子桥下的河面和天静宫附近的武家河为“拄杖沟”,另外从义门至耿皇也有一条天然形成的沟,叫“脱缰沟”。据耄耋老者说,此沟也缘于这个美丽的传说。
站在父子桥上,我们可以看到张乐行故居所在。有学者考证张老家就是古代苦县城,但咸丰年间远近闻名。此庄距离涡阳县城西北十二华里,捻军首领张乐行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在民不聊生,血雨腥风的年代,为反抗民族压迫,为了劳苦大众的生存和自由,张乐行父兄与清王朝进行艰苦激烈的斗争,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生命。同治三年(1864年),清安徽巡抚唐训方,会布政司英翰奏以“雉河集为蒙亳接壤之区,距城较远,以致强盗叠起,屡抚屡叛,非添设州县,教养兼施,不足以资弹压而移风化,拟于雉河集添设县城一座。”复经清亲王僧格林沁,两江总督曾国藩反复咨商,奏准同治皇帝载淳同意建涡阳县。
涡阳县,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在这二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兵事不断。沧桑变幻,巨细杂陈,非研究者所能备述。钩沉检阅,清末官府豪绅敲诈勒索,官逼民反,人民流离失所,故流传“黄蒿长成树,兔子跑成路,雉鸡遍地飞,野鸭水中凫”的说法,正是这荒凉景象的写实。与远古老子时代的周朝相反。张乐行见义行侠,成了当地杰出的农民领袖,而雉河集也就是他起义的最初地。如今无论雉河还是涡河,均难见到“雉鸡遍地飞“的荒凉情景了。
不觉间来到张老家南武家河北岸梁园古渡口,雉河集古战场拼杀的场面时隐时现脑际。那一望无际凄凉的麦田,一块高大的碑石伴着孤寂的坟茔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这是张乐行宗族碑,历经风雨残蚀,字迹虽不太清晰,但它高高地矗立着,昭示张氏家族的荣辱兴衰,沉浮变迁,坟茔东北有新坟一座,不知是谁家已故的亲人。
越过张氏宗族碑西50米处,有一条武家河支流即南北走向的大沟,穿越张乐行故居所在的村庄。这沟和前面所言拄杖沟,均是连通洪沟和武家河的支流,是清政府为镇压捻军所挖,民国时重新清淤拓宽,深度不亚于武家河。至于沟叫啥名,当地人说法不一:村东称西沟,村西称东沟。
现年70岁的张乐行后人张洪文老师告诉我们说,没挖沟前,张老家人才辈出,文武官均有。村东出文官,村西出武官。自张乐行举起捻军大旗后,清政府常派风水先生勘探“国之遭乱”的原因。勘探结果此村东能出“一斗谷子的文官”,村西能出“一斗谷子的武官”,即禀告朝廷,龙颜大怒,这还得了,必须破此村的风水,但如何破法呢?算命先生又来到此地,告诉他们说:“你们村东出文官,西出武官,文武相斗必灭其门!”张氏族人一听,便寻计策。风水先生道:“在村中挖条大沟,即可解决。”于是连夜挖,但是这边挖那边长,沟挖多深土就长多高,就这样挖了一天又一天,仍是平平整整的。便寻找风水先生,四处观察,见一条大芦苇根深扎底层最深处,特粗壮不断蠕动。风水先生建议:“要想挖成沟,必须铲除这巨大的芦苇根,否则仍会填平!”村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大芦苇根铲除。
于是血水不再上涌,村中间的这条沟彻底挖成了,但芦苇根还剩尾部置于村西。不久沟西出现两魏姓兄弟,均成为有名气的木匠,人称魏大木匠,魏二木匠。这两木匠相当有本领,力大无比,能挑上千斤绿豆。一天去了龙山买完绿豆,扁担不见了,帮他们寻找,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就好酒好菜款待。谁知整个龙山村民家的饭全吃光了,还没有吃饱,凡是好心款待他们的人家,一夜之间全都穷困潦倒。故传这魏氏兄弟是大芦根化身,专门祸害十里八乡的百姓。
后来聪明的张老家人把大芦苇根用硫酸浇死,两木匠也不知去处了,至今那浇死的大芦苇根尾部仍在。沟挖成了,芦苇根也浇死了,清政府镇压捻军取得胜利,张乐行满门斩首示众;所以后来有人说,那芦苇根是张家龙脉,是张家的风水,这沟一挖,龙脉一断,自然张乐行起义军就彻底失败了。
因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次我们只好徒步到捻军首领张乐行故居张老家,然后从张老家返回天静宫时,我们依然选择徒步,依然选择沿武家河出发。可返回时,出发点不是东岸,而是武家河西岸了。
5.jpg
(五)途径田家楼 碧波猛回首
午饭前我们走访了张老家的几户村民,午饭后我们越过村西武家河桥到河南岸袁老家,穿越袁老家向东南方向约二里就是清末护国将领田振邦的家乡田家楼了。
田家楼距离涡阳十里,在老子庙武家河西岸。宋代大诗人欧阳修为官亳州一年多时间里,多次拜访涡阳太清宫,并留下不少有关太清宫的华美诗篇,在诗作《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中,如此写道:“拥旆西城一据鞍,耕夫初识劝农官。鸦鸣日出林光动,野阔风摇麦浪寒。渐暖绿杨才弄色,得晴丹杏不胜繁。牛羊鸡犬田家乐,终日思归盍挂冠。”不仅描绘出涡阳太清宫城墙西侧的优美田园风光,还具体指明涡阳太清宫居田家楼东的位置。
我们漫过一处园圃和舍房,恰好巧遇田振邦的后人田献祥。他热情地与我们攀谈。住宅前有一条支流挡住去路,我们坚持绕过,而田先生十分热情,执意用船摆渡。辞别田先生,清末护国将领田振邦的高大形象,在我脑海中翻转涌现,因为他是我一直要整理的《清代涡阳爱国十将领》其一。
田振邦,字治臣,生于道光年间,死于民国初年。相貌清奇,冷静自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秉性刚直,不趋炎附势。为官数十年,家资仅够吃粥。南征北战,被创伤三十多处,遵循“民与我同生,赏罚必持之以信。一事言行不顾则幸免,躁进之念起。用人如大匠用木,取长避短,不追已往。绳大节而矜细行,天下无可用之人矣。”不愧是晚清皖北涡阳一位血性男儿,具有我们皖北人的率直彪悍,质朴和勇敢的品格,不愧为清末涡阳名副其实的爱国将领,满门忠烈,三代豪杰。
父菎梧,豪爽喜郊游,凡落难相投者,解囊相助。兄兴泰,力大无穷,能只手举起石鼎。嫉恶如仇,一诺千金。投军改名兴愧,做到高官,闻父母离世,即辞官归乡为父母守墓。而振邦,自幼机智聪明,跟从兄长学习技艺,深得父亲喜爱。同治初年,李文忠在淮北一带募军,振邦入伍。在战斗中多次杀敌,屡立战功。因功升任桂锡桢部骑兵管带,后任嵩武军张曜部千总。先后在淮军刘铭传部任把总,左宗棠西征军中任马队哨官。后因战功升西征军第一骑兵管带、嵩武军左路右营营官,攻下甘肃河州升千总。光绪12年(1886)春随左军平定新疆,有功,升参将,加副将衔,赏戴花翎。出征前,喝醉酒于募友发生争执,十分懊悔,从此不再饮酒。光绪15年(1889),豫抚倪文蔚成立威靖营,为统领。中日甲午之战,率领威靖两营对日英勇作战,中日和议后遣散旧伍,接任威靖豫立数营代理河北镇总兵,并在多地剿匪,前后达十二年。光绪三十年(1904 年)冬,任荆子关副将,次年任四川道昌镇总兵。光绪33年(1907)任荆紫关副将,次年授四川建昌镇总兵。宣统元年(1909),镇压白子姆抗清起义队伍后加提督衔,任四川提督。不阿谀逢迎,在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引起的民乱中多方周旋,为民请愿,使民乱平息得到嘉奖。辛亥武昌起义,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四川宣布独立后,田振邦到通州定居,甘为满清遗老,卒年七十岁。著有《平蛮始末记》。据田振邦后人田献祥介绍说,田振邦及夫人墓地仍在,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棺木周身朱红涂漆。
长子兆馨,字惺凡,后名田丰,村里人都喊他:“大少爷”。因其为人耿直,遇事秉公无私,把地方豪绅不放眼里,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不满,因而受到恶势力排挤。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到涡北六支队工作,任新四军四师参议,在豫、皖苏边区,备受军民爱戴,誉为边区“三老”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原军区,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建树颇多,文化大革命前病故。病故前,常返村祭祖。
大约我们又走了四五里的路程,偌大洼地处,一位光着膀子中年男子躺在地面上。双手抱头酷熟睡状,零乱的衣衫和孝鞋离他不远,震动的手机铃声置若罔闻,红色摩托车离他约十米。我们十分好奇,还以为是遇见强贼或饮酒大醉了,原来是情感救赎者。或许俗事的纷扰使他无法自拔,或许是亲人离世的悲痛使他万般愁肠!我们不敢细细揣摩,怕这一路的欢喜侵染了悲伤。

5.jpg

(六)谷水春常在  道祖渊源深

接着又穿越一片树林、一段堤坝,一大片枯萎凋零惨败的香蒲唤起儿时记忆。停歇怠倦疲惫的脚步,采撷拍摄,一群白鹤精彩凌空翔起进入我们摄像机的镜头。我们又恢复了美好的心绪,衣着朴实的男女老幼悠闲河堤上,有的在寻找嫩嫩的野菜,有的在看守圈养一冬的羊群,有的在寻觅初春谷水的美景,三五成群的垂钓者悠闲自得,神情专注,好不让人羡慕。不禁走近攀谈询问,但又怕惊扰河心的游鱼。突然一年轻小伙子耐不住鱼凫轻微的波痕,“哧溜”一声甩起细长的勾线,结果一无所获,而后又抚了抚鱼食继续垂钓……望着碧波漾起的涟漪,我的心与他们的心一起共鸣!
[size=+0]细思清代诗人孙元煌在《涡河渔歌》:“涡水春来碧似油,家家溪上弄渔舟;我来也是求雨者,竟日垂纶不上钩。”优美诗章;感慨清代陈汝士《寄怀雉河镇古迹》:“飞虹一道界谯州,胜地风烟忆旧游;二水浪花奔白马,三宫云气走青牛;华佗南渡曾囊药,曹丕东征此造舟;胜迹茫茫何处觅,夕阳明灭下寒流。”对雉河古镇胜迹的描述;品味元末杨维桢“为到龙峰访羽仙,迹留黄石隐温泉。牛盤峻岭芳渊外,凤舞瑶池古墓前。园内流星传道德,桥边遗履剩云烟。陈抟卧迹范公冢,明哲全身仰昔贤。”和明代王德馨:“隐隐青山叆叇烟,太清仙境尚依然;虎行雪迹迷樵叟,涡河风帆失钓船;春暖长林莺乱枝,秋高龙井月孤圆;行人漫问洺河渡,明道残碑不记年。”同题为《涡阳八景》七律精妙的描述!
那飞虹,那二水,那青牛,那古墓,那迷失的涡河风帆钓船;那居涡水之滨三宫里的太清,那流星园内古老的九井解读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真经,和着这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美景,让思绪穿越时空,领悟涡河的博大和武家河的清澈,以及咏唱这道祖家乡天静宫等优美的文字!我美丽的心兴奋到极点!
6.jpg

我们都知道淮河流域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而涡河是淮河的支流,武家河又是涡河的支流,所以涡谷二水交汇处的涡阳天静宫就是道家文化之根。那么我们一直苦苦寻觅的道祖之根在哪呢?!哦,原来就在这美丽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武家河畔,就在这涡谷二水交界的道祖故里天静宫,就在这孕育中华经典文化之根历史悠久的涡阳神圣的土地上!
不仅举世闻名的老子出生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古代关尹,文子,范蠡,庚桑楚,阳子居,士成倚,庄子,黄石公,张良,稽康,陈抟等著名道家代表人物先后在这里活动过,创立和发展了不朽的道家文化,丰富了人类知识的宝库,并留下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且近代史上如清代田振邦三代忠良,不满民族压迫的捻军首领张乐行,为劳苦大众谋福祉的新四军师长彭雪枫,刘少奇等都频繁活动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德化万物,道通天地”,无不是遵循圣贤道祖“上善如水,道法自然”的思想。
而今天我们办公成员徒步武家河最大的收获就是那块“赤松従逰”道家神仙碑。它是道家文化中中最浪漫神圣的化身,也是圣哲老子思想的展示,使涡谷二水交汇处的老子出生地天静宫,又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又增加一道绚烂的光辉,为高大巍峨的道家祖庭天静宫又增添新的有力证据。
虽然东西太清宫居涡谷二水稍远,但是贯穿东西的道家文化圈的涡水一脉相承,把美丽的武家河风光尽收道祖眼底,这也是我们县老子文化办公室所决定这次徒步武家河的起缘。
太阳已向西倾斜成30度的角,我们终于快回到天静宫,疲惫的双脚还真隐隐作疼了。但想到今天满载而归的收获,所有的疲惫瞬时间化作无限的喜悦!我们打算下一次从张乐行故居张老家出发,沿武家河向北继续前行。

                           (涡阳县老子文化办公室/石芳霞 )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漫步云端 2013-4-1 16:13
欣赏大作!
引用 人在陌路 2013-4-1 16:40
事实胜于雄辩,老子真真切切涡阳人。
引用 zhdzwyy 2013-4-1 16:57
引用 黑涩星辰 2013-4-1 17:09
引用 dc194463 2013-4-1 17:37
不错         
引用 知足常乐也 2013-4-1 17:58
引用 xsk558 2013-4-1 17:58
引用 莫失莫忘 2013-4-1 18:17
终于水落石出了!
引用 成长 2013-4-1 18:25
引用 清茶 2013-4-1 19:23
悠久的历史!
引用 苏逸宸 2013-4-1 21:07
引用 人在上海 2013-4-1 22:06
引用 赵四海 2013-4-3 20:13
老子故里,道德之乡——涡阳
引用 玫丽雅婚纱礼服 2013-4-4 00:12
引用 灬浅墨画鸳 2013-7-24 16:42

查看全部评论(15)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