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论坛

搜索
涡阳论坛 首页 人文景观 查看内容

涡阳就是下城父

2013-12-2 09:15| 发布者: 值班编辑| 查看: 1128| 评论: 20|原作者: 道心

摘要: 涡阳就是下城父 ——答王克峰先生 杨光 我再三拜读了王克峰先生《诗律解谜下城父》(载《志苑》2013年第3期)一文,十分惊讶。此文排除有关下城父在涡阳的各种记载,仅凭《蒙城县志》上一首律诗提出新说,认为 ...
QQ图片20131202085730.jpg
涡阳就是下城父

   ——答王克峰先生

杨  光

     我再三拜读了王克峰先生《诗律解谜下城父》(载《志苑》2013年第3期)一文,十分惊讶。此文排除有关下城父在涡阳的各种记载,仅凭《蒙城县志》上一首律诗提出新说,认为蒙城驼涧才是古代下城父。下城父,又名下城父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领袖陈涉遇难的地方,所以这个地名载入史册,为人熟知。为此,下城父在今天什么地方,很有必要加以考证,得出正确结论。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提出我的看法,向王克峰先生请教。

一、罔顾事实
     下城父在今涡阳,驼涧在蒙城,两地相距45里。下城父怎么会是驼涧呢?事实胜于雄辩。下面史志、地名词典都明确记载“下城父”与“驼涧”是两个地方,请看: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蒙城县”:“駞涧,在县西北。梁陈庆之等攻涡阳,魏遣将元昭等赴援,前军至駞涧,去涡阳四十五里,为庆之所败。志云:涧水出駞山,因名。胡氏曰:‘今自肥河口泝淮而上得駞涧滩。’似悮。”又:“下城父聚。在县西北八十里。秦二世二年,陈王涉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之以降秦。刘昫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①
     顾祖禹(1631--1692),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徙于无锡城东之宛溪,学者称宛溪先生。少承家学,熟谙经史,好远游。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开始,直到临终,历三十余年之久,撰成《读史方舆纪要》。为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史书记载得很清楚,下城父与駞涧是两地,王克峰先生的“下城父在驼涧”说不攻自破。
     再看《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下城父,在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南,因地近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得名。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被叛徒庄贾杀害于此。”②又:“驼涧,古水名。在今安徽省蒙城县西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陈庆之败北魏将元昭于此。”③
     再看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城父,又名下城父聚。在今安徽涡阳县西北。《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二年(前208),‘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之以降秦。’即此。《清一统志·颍州府一》:下城父聚,《旧志》:以近故城父县,故加下。④又:驼涧,又名駞涧,驰涧,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十六里戴沟。《方舆纪要》卷二十一:‘驼涧,涧水出驼山,因名。《梁书·陈庆之传》:大通元年(527),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援救涡阳,‘前军至驼涧。’即此。”⑤
     王克峰先生或许没有见过以上三部书,《蒙城县志》总是案头常备书吧?上面也有相同记载。《蒙城县志》卷三:“驼涧,在县西北四十五里……”至于下城父,《大清一统志》有引述:“下城父聚在蒙城县西北。引蒙城旧志,在县西北八十里,以近故城父,故加下。”请王克峰先生想一想,您不认为驼涧是下城父之说,完全违背以上记载吗?

二、以偏概全
     下城父在什么地方?王克峰先生向我们介绍古今有关记载。我再补充几条在下面:
《史记·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索隐》:“又顾氏按《郡国志》,山乘县有下城父聚,在城父县东,下读如字。其说为得之。”
《汉书·陈胜传》:“腊月,胜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胜以降秦。”师古曰:“下城父,地名,在城父县东。父音甫。”
郑天挺《史记选·陈涉世家》注:“下城父(fǔ),在今安徽蒙城西北。”⑥
王伯祥《史记选·陈涉世家》注:“下城父即今安徽蒙城县西北八十里之下城父聚。”⑦
韩兆琦《史记》评注本:“还至下城父——谓又北折而至下城父。下城父,古邑名。即今安徽省涡阳东南之下城父聚。按下城父在汝阴东北,再往东北就是宿县,陈胜发动起义的地方;再往东,郯城还有秦嘉的大军,因此陈胜一旦摆脱秦军追赶,随即折回向东北走。”⑧
王克峰先生的引证和论述很有问题:
第一,引证不完备。如下城父古时的记载,只取《水经注》引《后汉书·郡国志》。其实尚有《史记》中的《索隐》、《汉书》中的师古注以及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怎么可以呢?
第二,引证有失误。《水经注》卷二十三:“《郡国志》曰 ‘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袁山松《郡国志》曰‘山桑县有垂惠聚。’”上两引《郡国志》,不署名的属范晔,署名的属袁山松。因为袁山松著《后汉书》百篇,为稀见史料,引时故须署名,以免与范著混淆;袁在孙恩作乱时被害了。可是到了王克峰先生的笔下,本属范晔的《郡国志》下城父聚引文,却夺而属之袁山松了。当然,范晔没有完成包括《郡国志》在内的八志,是后人从司马彪《续汉书》里取出来补进去的。总之,此《郡国志》是不能算在袁山松名下的。再如王伯祥《史记选》说,下城父在蒙城县西北八十里,却无端改作五十里。引文为什么不忠实于原文呢?
第三,结论不正确。王克峰先生引述“现代史学家对下城父的地望有六说”后,得出结论说:“上述六说并存,至今无确论。”王克峰先生如果知道还有“下城父在涡阳县西北”之说,岂不要提出有七说、八说?哪里有这么多说法呀?下城父在什么地方?无非是两点看中心:中心就是下城父,两点就是西边的城父与东边的山桑(今蒙城)。从西边来看,下城父因近城父而得名,如《史记》、《汉书》注“在城父东”;从东边来看,涡阳建县前先后隶属山桑、蒙城,如《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山桑县“有下城父聚”,《 读史方舆纪要》说“下城父聚在县(蒙城)西北八十里”。凡此种种,已形成证据链。综合起来看,只有一说:涡阳就是下城父。历史早有定论,怎么能说“至今无确论”呢?

三、无中生有
     王克峰先生引述了《水经注》的一段记载后,对“城父县”、“郎山”、“涡阳”三地作了说明,从而得出“驼涧就是下城父旧址”的结论。
在这里,王克峰先生没来由地把古今各种有关下城父的记载全都否定了,另立了新说。但无论从哪方面看,新说都出自主观臆断,没有根据,不能成立。
第一,从下城父的得名来看:《大清一统志》说:“下城父聚在蒙城县西北。引蒙城旧志,在县西北八十里,以近故城父,故加下。”试问:距城父百里之遥的驼涧,与距城父55里的涡阳,哪个“近故城父”呢?哪个符合《大清一统志》的记载呢?
第二,从《水经注》的记载来看:涡水经过的地方是:城父、下城父、郎山、垂惠聚、涡阳(今蒙城)。城父属今亳州谯城区,下城父属今涡阳,郎山、垂惠聚、涡阳(今蒙城)都属蒙城。王克峰先生认为下城父在驼涧。这样,从谯城区的城父,一下跳到蒙城的驼涧,中间的涡阳一片空白。试图把涡阳下城父从地图上一笔抹去,这是什么道理?
第三,从下城父和郎山的关系来看:王克峰先生依据《水经注》的记载,说下城父一定距郎山很近,而驼涧距郎山很近,从而得出结论:“驼涧应是下城父旧址。”王克峰先生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是《水经注》。可是《水经注》从来没有提到过驼涧。驼涧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驼涧应是下城父”,不仅《水经注》没有记载,其它任何书中都找不到一条记载。立论无据,叫人如何相信?
最不可思议的在下面。

四、曲解“下邑”
经过层层铺垫,文章点题了:诗律解谜下城父。这个题目新鲜而富有诗意。王克峰先生引《蒙城县志》卷十二清郑永康七律《驼涧怀古》诗云:
层峦夹涧抱驼村,
凭吊犹传铁骑屯。
野草无端萦战垒
斜阳终古照军门。
即今下邑多形胜,
何事中原满泪痕?
撼岳家军良不易,
可怜庙算只南奔。
      据《蒙城县志》记载,宋岳飞败金兀术于驼涧。王克峰先生自称“诗律解开了下城父地望的千古之谜”,可谓探骊得珠了。原来他认为,“下邑”指“驼村”,“下邑”即“下城”,“下城”即“下城父”。前两句非常正确,后一句则大谬不然。如果说“下邑”即“下城父”, “即今下邑多形胜”就讲不通了。为什么?驼涧是今地名,下城父是古地名。可以说“下城父即今驼涧”,而不可说“驼涧即今下城父”。显然,“下邑”是不能解作“下城父”的。
     王克峰先生精于诗律而昧于诗义,他没有完全弄懂“下邑”的意思。“邑”是人群聚居的地方。《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尽心诚信的人,只是没有比我更好学的人。引申指都邑、城市。“下邑”是一个多义词。见《辞海》(第六版)注:下邑①国都以外所属城邑。《春秋·庄公二十八年》:‘冬,筑郿。’杜预注:‘郿,鲁下邑。’孔颖达疏:‘国都为上,邑为下。’②郡的属县。《南齐书·张岱传》:‘出补东迁令,时殷冲为吴兴(郡名,领有东迁等十县),谓人曰:张东迁亲贫须养,所以栖迟下邑。’③小县。邵长蘅《阎典史传》:‘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④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砀山。北魏孝昌元年(公元525年)移治今河南夏邑。明初改今名。公元前208年,刘邦取砀,攻拔下邑,即此。”
     郑永康诗“即今下邑多形胜”句中的“下邑”,适用第③个义项。此言驼涧是座小城,仅此而已,岂有他哉!下邑,《辞源》解作“小城邑。谦词。”《汉语大辞典》在“小地方;小县”义项下举出三个书证。录一例:清姚鼐《张仲挈时文序》:“(常熟)虽偏僻下邑,其士人多知乘时,或逾于都会广聚之区,习使之然也。”近得清陈祚明《戏作焦仲卿诗补》,诗曰:“皇汉建安中,下邑龙舒乡。何有郡功曹,姓焦名仲卿。”如解“下邑”为“下城父”,全国各地有那么多“下城父”啊!
     再者,凡提出新说,至少要举出三个例证,孤证不能成立。王克峰先生立驼涧是下城父之新说,可是只举郑永康诗一个例证,何况还是虚构出来的。这哪里是“解谜”,分明是在“制谜”啊!
     王克峰先生写出不少好作品,这次偶一失误,我们表示理解。我和王克峰先生在涡蒙两县比邻而居,心相知,不相识。我希望读到先生更多更好的文章。
     在下城父的问题上,应该相信古今各种记载与注释,大家达成共识:涡阳就是下城父。
注释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3月第1版,第1035页。
②《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03页。
③《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003页。
④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93页。
⑤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741页。
⑥郑天挺《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2月第1版,第268页。
⑦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0月第2版,第79页。
⑧韩兆琦《史记》评注本,岳麓书社2004年5月第1版,第793页。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冰之蕊 2013-12-2 09:27
引用 竹杖芒鞋 2013-12-2 09:40
老子故里,安徽涡阳。
引用 竹杖芒鞋 2013-12-2 09:40
引用 牛气冲天 2013-12-2 09:42
引用 牛气冲天 2013-12-2 09:42
引用 成长 2013-12-2 10:04
关注!
引用 眼底星空 2013-12-2 10:27
引用 ahgyzhy 2013-12-2 12:49
引用 mawuqa 2013-12-2 12:59
引用 塔塔宝宝 2013-12-2 13:13
引用 xsk558 2013-12-2 13:38
引用 人在陌路 2013-12-2 15:03
引用 风飘飘 2013-12-2 15:25
引用 寄墨 2013-12-2 19:25
引用 涡阳工人 2013-12-3 17:43
我个人感觉这文章不是杨光先生写的。杨先生为人谦冲和平,此文语气激扬,话中话中,明褒暗讽,揶揄挖苦,颇失风度。
引用 漫步云端 2013-12-3 17:50
涡阳就是下城父!
引用 死胖子 2013-12-4 08:27
涡阳就是下城父
引用 88899899 2013-12-4 09:19
引用 茶余饭后 2013-12-6 07:36

查看全部评论(20)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