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阳论坛

搜索
涡阳论坛 首页 人文景观 查看内容

谷水就是武家河

2013-12-2 09:18| 发布者: 值班编辑| 查看: 818| 评论: 15

摘要: 谷水就是武家河 ——为武家河正名 杨光 有一条河打从涡阳老子庙西北流来,自北向南,再折而向东,注入涡河。这条河今名武家河,它就是 ...
QQ图片20131202090956.jpg
QQ图片20131202091009.jpg
谷水就是武家河
                                                                                                                      ——为武家河正名
                                                                                                     杨光
    有一条河打从涡阳老子庙西北流来,自北向南,再折而向东,注入涡河。这条河今名武家河,它就是《水经注》记载的谷水。但至今有些人不承认,说谷水是从亳州西流入涡河的,涡阳在亳州东,武家河怎么能是谷水呢?问得有道理。但这个话似是而非,如果不是固执成见,则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谷水是从什么地方注入涡河的呢?先看《水经注》卷二十三:
    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壍,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
    濄水又北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遣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濄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濄间。濄水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赖乡之东,濄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
    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水上承沙水于思善县,世谓之章水,故有章头之名也。东北流迳城父县故城西,侧城东北流入于濄。濄水又东迳下城父北,《郡国志》曰:山桑县有下城父聚者也。
     这是给老子生地定位最早、最可靠、最权威然而也有争议的记载。初步解读:谷水是从赖乡西注入涡河,“赖乡”是汉代苦县地名。在谷水入涡处,有老子庙。从下文“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来看,谷水在亳州西注入涡河。涡阳则在亳州东120里,秦时名“下城父聚”。(聚:村落)
于是,鹿邑提出给老子生地定位“要以《水经注》为圭臬”,原因就在这里。乃至今天学界尚有不少人仍然坚持老子故里在鹿邑,原因也在这里。
     “老子故里鹿邑”之说,能够因此定于一尊吗?不能。一个课题,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看看鹿邑太清宫的人文、地理吧,与《水经注》的记载完全不相符合。第一,没有谷水;第二,太清宫在涡河南岸;第三,没有九井。三条不占一条。“要以《水经注》为圭臬”,鹿邑人把他们自己否定了。
      那么,谷水在哪里?就在涡阳:“谷水就是武家河。”我们这样说有三条实实在在的根据:
      第一,《水经》错简。清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版)的“出版说明”中说:“早在宋代,已经阙佚五卷,而且从传世宋刻残本中可以看出,当时即出现有严重的错简、文字夺落以及《水经》经文与郦道元所撰注文相混淆的问题。”
      我想:谷水会不会因为《水经注》错简,才使本在亳州东入涡变为从亳州西入涡呢?
      20年来,读《水经注》以沉吟,对武家河而兴叹:无语碧波可奈何,《水经》读罢费揣摩。去岁一夕灯下,再读《水经注》,一句话突然使眼前一亮:“自是无郭以应之。”也就是说自相县老子庙以下,涡河下游没有城和它相应了。然而《水经注》紧接着却是写谯县故城:“濄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再写城父县故城:“濄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不是昭示我们此处错简了么!
      我们如果把上引《水经注》的一、二两段移置到第三段的城父与下城父之间,就恢复了《水经注》的原貌。涡河自相县赖乡老子庙以东直至入淮,沿河的确没有略具规模的城市。错简,是我从郦道元的话得到启发求证的,是超越前人的一个发现。这样,“谷水就是武家河”,就毫无疑义了。
     20年来令我困惑的问题一旦破解,我是多么兴奋啊!错简则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到老子故里的定位与研究。感谢郦道元:是他给我们描绘了老子庙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特征,使我们得以了解老子庙的真实面貌;郦道元所记“自是无郭以应之”,看似闲笔却非常重要的一句交代,使我们得以找到老子庙的确切位置。这就是我“以郦证郦”,得出的结论。
     第二,实地考察。涡阳的老子庙早在汉桓帝之前就存在了。《后汉书匠帝纪》:“[延喜]八年(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祀老子。”注:“《史记》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名耳,字聃,姓李氏。为周守藏史。’有神庙,故就祠之。苦县属陈国,故城在今亳州谷阳县也。”上记老子庙在涡阳,多种志书都有记载。如《大清一统治贠州府》:“天静宫,在亳州东一百二十里福安镇,汉延熹七年建。相传老子生于此。”明碑记载天静宫:“历代鼎迁,载有祀典,而晋唐时犹盛,与东西汉无异。”至元、明时形成以老君殿为主殿,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十余座房屋的宏大建筑群。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鼓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猗欤盛哉!
     看看两千多年来流传至今的老子文化遗存吧:有九井;有元代建筑东岳庙;有元、明、清三代石碑以及残碑20余块;有流星园遗址和“古流星园”石匾额一块;有光绪《亳州志》载古流星园图;有李母冢;有1992年发掘的历代老君殿遗址;发现了汉代老子庙残基,出土珍贵文物数百件,其中有“混元降(诞)”石碑残片;有汉砖数百块;有尹喜墓,今存高170厘米、宽80厘米巨石墓门两扇。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他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天静宫的历史沧桑。
     简言之:涡阳有水,有九井,有老子庙,和《水经注》记载完全相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谷水就是武家河。”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书本。请那些至今仍对老子故里安徽涡阳持怀疑态度的人们好生想一想:你是死抱着书本不看活生生的现实呢,还是相信活生生的现实去修正死的书本呢?再请你深入想一想:是现实会有误呢,还是书本会有误呢?
      第三,专家证明。1998年5月26日,杭州大学地理系教授、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著名郦学专家陈桥驿及夫人,应涡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邀请来涡阳考察。陈老不辞劳苦辗转四地,作野外考察,当时他已76岁高龄了。5月30日作老子生地考察报告,并濡墨挥毫题词道:“天静九井皆得之,道统源头豁然之。涡水长流道常在,老子故里就在此。”“川渎播迁古今多,郦书从来费揣摩。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第一首为老子故里在涡阳定位,第二首为武家河正名。陈桥驿教授回杭州后,于次年1月作《<</SPAN>水经注>记载的淮河》一文,再一次申述了“谷水就是武家河”的结论:“我在5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到涡河沿岸作了一番考察,由于为了与老子故迹相比勘,所以我重点选择了《水经注》记载的谷水。谷水是郦注重名很多的河流,仅在淮河水系中,《颍水》、《渠》、《阴沟水》、《淮水》四篇中都有谷水。此篇经‘东南至沛,为濄水’注中说:‘濄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注文没有记及谷水发源地于何地,仅知其在襄邑县东接纳直流涣水,然后流经承匡城、已吾县故城、柘县故城、苦县故城,到赖乡城西注入濄水,说明谷水是一条流程相当长的濄水支流。因此,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此水的流路播迁当然是很可能的,但肯定不会完全湮废,被其他河流袭夺的可能性也不大。为此,我在涡阳、淮北、亳州、河南鹿邑等地作了几天考察,对这一带的濄水支流都作了查勘。通过自然地理(河流流向、河床、河谷、河谷阶等地)和人文地理(《水经注》和其他文献记载的老子故迹),得到了《水经注》谷水就是涡阳以北注入涡水的支流武家河的结论。”
     陈桥驿教授的考察论证,给我很大启示。“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陈老师以“九井”定老子生地,这是最简短、最可靠、最科学的方法。说老子生地在涡阳有诸多证据,“九井”是第一证据。“九井”为涡阳独有,他地皆无。有“九井”就证明武家河是谷水,有“九井”就证明天静宫是老子生地。看“九井”两地真伪立见分晓,不看“九井”两地就只能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因为只从史志记载老看,涡阳有诸多记载,鹿邑的记载甚至多于涡阳,很难鉴别真伪。最好的结果,两说并存。要鉴别,唯“九井”。我们看涡阳“九井”的沧桑历程吧:史建于春秋时,东晋伏滔《北征记》、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泰《括地志》、唐徐坚《初学记》等典籍都有记载。元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臣王鹗奉敕撰《重修亳州太清宫太极殿碑》记载:“太清顷罹兵烬,复值河涡河流,向之仙宫,飘荡无余,但数千年九龙井仅得存耳。”(见《道家金石略》第846页)元代就感叹:“九龙井仅得存耳。”我们更应感叹加庆幸:“九龙井仅得存耳!”1991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应邀来涡阳对天静宫遗址进行考察,在流星园里发掘和清理出九井。其中有一口井,离地表3米,井口内壁直径90公分,井深5.7米,是用红褐两色夹砂陶至成的大块板瓦筒缸套制而成,共14层。专家鉴定为春秋时代的瓦圈井。其他有3口井汉代重修过,5口井宋代重修过。“九井”两千余年历尽劫波而留存至今,堪称天下奇迹。“幸得九井历历在”,这是涡阳人们之幸、亳州人民之幸,也是全国人民之幸,证明之力是老子故里乃至内外道教界之幸,证明这里是道教祖庭。
     涡阳如果“九井”不存在了,老子故里就将成为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感谢陈桥驿教授指点迷津:“幸得九井历历在,谷水就是武家河。”这真是千幸万幸、万千之幸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牛气冲天 2013-12-2 09:37
引用 牛气冲天 2013-12-2 09:37
引用 竹杖芒鞋 2013-12-2 09:38
支持,学习。
引用 成长 2013-12-2 09:59
关注!
引用 fengaiyun520 2013-12-2 11:00
引用 ahgyzhy 2013-12-2 12:49
引用 塔塔宝宝 2013-12-2 13:06
引用 人如隔雾 2013-12-2 13:24
引用 人如隔雾 2013-12-2 13:25
引用 xsk558 2013-12-2 13:40
引用 hxl1987 2013-12-2 15:08
引用 风飘飘 2013-12-2 15:24
引用 寄墨 2013-12-2 19:23
欣赏
引用 cruise725 2013-12-2 19:58
你刚知道啊
引用 茶余饭后 2013-12-6 07:35

查看全部评论(15)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关注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