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传世《道德经》一书不仅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等思想,还提出了先进的战争思想理论,利用高智慧的战争手段,做到取无形,战必胜。下面结合《道德经》,简单谈谈老子对战争的论述------“善战”的大智慧:
1、治理好老百姓,发现造反苗头果断清除。
常言说:“内忧必有外患。”很多事情往往都是祸起萧墙,所以老子提出统治者必须想法设法治理好老百姓,让他们服从领导,安居乐业。《道德经》第八章写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老子教育老百姓,做人要像水一样,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安心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不要盲目争名夺利,达到“上善”,接近于“道”,也就没有凶灾了。这样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各行其道了,社会必然稳定团结。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写有:“曲则全,枉则直。”这里老子教育广大老百姓要有忍让之心,不要怕受委屈,因为受了委屈才能更安全。《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写有:“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也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多忍让,多温柔,以柔克刚,才能长生。
老子深知老百姓力量的强大,惧怕老百姓造反。《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写有:“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意思是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如果统治者长期欺压老百姓,当老百姓忍让到一定程度,忍无可忍的时候,无需再忍,就会起来造反,爆发一鸣惊人的力量,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彻底推翻残暴的统治者。
不过,老子认为一旦发现老百姓有造反的苗头,要及时打击彻底清除。《道德经》第四章写有:“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译文: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这句话其实有深刻的含义,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发现出现了反叛者,统治者就要立即采取措施,用恰当方法及时消磨掉这些人的锋锐之处,化解掉他们的思想纠纷,中和他们的光辉之处,最终让他们变成普通人,走上正常的工作生活轨道。
2、提出领导者要有管理能力,不可轻敌。
《道德经》一书中提出了作为领导者所具备的才能。
首先要求统治者要重视老百姓,不能自私。让他们吃好穿好,身体强壮。《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写有:“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意思是: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这里说明圣人要重视老百姓,当老百姓有困难时,要帮助解救他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道德经》第五章写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说:圣人如果不仁慈,就会把老百姓当做刍狗玩弄,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乱。这里老子从反面告诉统治者要重视老百姓。还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写有:“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统治者要爱护好自己的老百姓做天下人的榜样。这里的“一”是指老百姓(一说指“道”)。统治者要拥抱自己的子民,善待好老百姓,坐天下人的榜样。《道德经》第三章写有:“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里告诉统治者:要让老百姓吃饱肚子,老百姓吃饱穿暖了就不会再有造反志向,让老百姓身体强壮,国家才能强大。
老子提出统治者不能自私,有好处要先为手下着想,让利于老百姓。《道德经》第七章写有:“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懂得谦让退后,反而可以成为领袖,懂得把自身的私心杂念,欲望感受,成败得失都置之度外,处处为别人着想,让利于民,反而可以保全自身。正是由于不自私,反而往往能够成就自身的利益。
其次,要求统治者不可轻敌,提前充分做好战争准备。老子认为“祸,莫大于轻敌。”两军交战,一定不能轻视敌人,必须做好战争准备,老子很明确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道德经》第三十章写有:“夫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写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对于不可避免的战争一定要重视起来,做好充分的准备,采取措施,以智取胜。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写有:“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译文:这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这里老子表现出对战争的重视,重视敌人,不可轻敌。同时要采取智谋,用瞒天过海的软弱外部假象迷惑敌人,让敌方大意懈怠,从而取得胜利。
《道德经》第十五章写有:“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里“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松跨散漫,敦敦朴朴”所描写的也是统治者重视敌人,用高智慧迷惑敌人的方法,自己装作无能的普通人,使敌人麻痹大意而上当。
3、要抓住机遇,采取恰当方法去攻打。
首先可以采取误导敌人的方法让敌方失去“道”后再攻打。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写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这里老子告诉领导者,要想惩治、削弱、废除、夺取一个地方,最好先让他们狂妄自大、趾高气扬起来失去“道”,失去人心,达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最后再一鼓作气顺利拿下。
老子认为:打仗不仅要抓住机会,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有之形可以进入无间隙之中。
这里老子讲的是战争方法,什么方法呢?那就是“以柔克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呢?有的说是水,还有的说是空气。不过水和空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吗?不能,其实这里“天下之至柔”可以理解成是“阴阳二气”。只有阴阳二气才能进入最坚硬的东西,比如石头。
关于小国与大国力量有悬殊,打仗怎么打?对此老子也有专门论述。《道德经》第六十章写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直接翻译:与大国打仗要像烹饪小鱼那样。“治”治理,这里引申为打仗、战斗。烹,“烹饪”,本意是指对食物作一系列程序处理,例如切、刨、剁、煮等方式让食物变碎,再加入佐料而易于食用的一门艺术。“小鲜”,小鱼。老子在这里其实讲的是小国与大国打仗斗争的方法,小国本来就力量薄弱,不能与大国正面冲突。怎么打呢?老子打个比喻,要像烹饪小鱼那样与之战斗。用多角度,多种方法(切、刨、剁、煮等等)侧面斗争。比如抗日战争时期采取的游击战、地道战、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我这里的解释和传统的不太一样,大家可以试着迁就一下。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写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里的“以奇用兵”谈的就是战争的原则和方法,“奇”字就包含有上面大智慧,比如奇妙、神奇、出其不意等等战争的原则和方法。
4、提出打仗要打的彻底,不能轻易和解。
老子指出:当达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就必须不惜一战,战争还必须要彻底,不能中途而废。《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写有:“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意思是说:和解了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这里老子提出了战争要彻底的原则和方法,与敌人战斗,要取得彻底的胜利,彻底打垮消灭掉敌人,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历史上,由于心慈手软半途和解后带来悲剧的实例不胜枚举。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军事思想的正确性。
5、提出了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
古人都有自己的美好蓝图,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老子当然也不例外。
老子首先构思了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老子称之为“圣人”。
《道德经》第二章写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这里老子通过心目中圣人的形象,提出了最好的理想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道德经》第九章写有:“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告诉统治者,“圣人”事业有成了,就不要再继续占据位置,该让人的要腾出位置让年轻人去干,给他们机会,教导指点他们,让他们大展宏图。
其次,老子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道德经》第八十章写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老子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美丽富饶的社会,物产丰富,按需分配,人们安居乐业,没有困难和战争,一派迷人的风光。可是在那战争的年代,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有那么容易实现吗?
总之,《道德经》一书,一方面表现了老子的反战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善战的观点。他提出:必要的时候不仅要战,还要会战、善战,指出了战争的原则和方法,达到战必胜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