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涡阳县中医院脑病科在副院长、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张义辉的带领下顺利完成亳州市首例双侧八触点脑深部电极植入刺激术,填补了我市在帕金森领域双侧八触点脑深部电极植入刺激术的空白。现将病例汇报如下: 患者邹某,男,55岁,因双上肢不自主抖动15年,加重4月余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双上肢不自主抖动,肌力正常,双上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行走时呈慌张步态,近几年有嗅觉减退。入院后予以左旋多巴冲击试验,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34.8%,提示有明确手术指征。排除相关手术禁忌后,于2025年09月25日下午涡阳县中医院脑病科团队由副院长张义辉带领、在上级专家指导下行立体定向下双侧STN脑深部电极植入刺激术+脉冲发生器植入术,手术顺利,术中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电极置入丘脑底核,通过电刺激患者遵嘱活动肢体抖动明显改善,术后肌张力恢复正常。后期将根据个人情况调整DBS参数,将极大改善患者帕金森相关症状。该手术为亳州市首例双侧八触点电极植入刺激术(环形八触点脑深部电刺激系统,术中双侧植入覆盖脑部三核团,未定带核团、STN核团、SNr(黑质网状部)核团,实现“一箭三雕”,精准治疗,解决患者冻结、异动和转身困难等问题,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治疗风险)。
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1.7%,总患病人数已超过300万,预计到2030年,将占到全球帕金森病人口的一半。庞大的患者群体背后,是无数个正在默默承受痛苦的家庭。帕金森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疾病,其危害不仅在于运动症状,更在于非运动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全面侵蚀:(1)运动功能障碍:经典的“抖、慢、僵”三联征—静止性震颤(手抖)、运动迟缓(面具脸、小写症)、肌肉僵直,导致患者步履蹒跚、起步困难、容易摔倒,最终可能卧床不起。(2)非运动症状的困扰:许多患者深受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夜间喊叫、拳打脚踢)、便秘、嗅觉减退、疼痛等非运动症状的折磨,这些往往比运动症状更早出现,也更影响生活。(3)认知与精神问题:疾病晚期,部分患者会出现痴呆、幻觉、妄想等严重精神症状,给照护带来极大挑战。(4)社会与心理隔离:由于行动不便和外观异常,患者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逐渐退出社交生活,陷入孤独与绝望。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诊断、规范用药、康复锻炼和适时的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让患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充分体现了多学科协作与先进技术融合的成果。八触点电极的精准植入不仅提升了靶向调控能力,还为个体化程控提供了坚实基础。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显著缓解,验证了术前规划与术中监测的可靠性。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技术流程,强化团队建设,推动DBS治疗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切实提升区域帕金森病患生活质量。后期我院脑病一二科将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常规开展帕金森相关手术,切实提升区域帕金森病患生活质量。 涡阳县中医院脑病科是亳州市重点建设专科。建科以来在副院长、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张义辉的带领下,始终坚持专业内深度耕耘,以技术为抓手,中西医协同发展,内外兼修。目前我科能够独立完成脑卒中急性期的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动脉瘤栓塞、去骨瓣减压、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等脑卒中相关急诊手术,努力为卒中患者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打开绿色生命通道。颅内外的择期支架植入已开展近400余台,对颅内血管内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手术相关并发症更是在3%以下。2024年全年脑病科共完成介入手术112台(同比增长38%),其中自主介入取栓11例、动脉瘤栓塞8例,实现独立再通与动脉瘤栓塞治疗技术突破。静脉溶栓109例(较2023年增长42%),脑出血手术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8例,介入再通11例。本着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痛点的原则,我院脑病科还常规开展颅脑损伤、脑出血、脊柱创伤、颅脑肿瘤、癫痫、疼痛(如三叉神经痛)、脑中风后遗症、颈椎病等疾病的手术治疗。为切实提升县域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诊治能力,让县域群众足不出县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现我院脑病科率先开展帕金森的手术治疗,给县域群众提供了除药物之外的全新优质选择。让广大“帕友”不再“闻帕色变”,将实乃我县帕金森病患者福音。 广大病友如有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眩晕、疼痛、颅脑肿瘤、失眠等神经系统相关问题欢迎与我院脑病科联系; 张主任 13956820731
胡主任15209873939
脑病一科0558-2860937
脑病二科0558-2860943
来源:涡阳县中医院 |